
图片
脐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中极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,以神阙为中心,结合八卦方位、五行生克、脏腑全息与天人相应理论,形成“脐八卦”诊疗体系。其中,“升阳三针”作为陈红易针脐针疗法的核心组方之一,采用“坎+震/巽+离”三穴联动,具有显著的振奋阳气、升发清阳、调和阴阳之效,广泛应用于阳虚体质、慢性虚损、疼痛及情志类疾病的调理。其理论深邃,临床效验卓著,是脐针“以简驭繁”思想的典范。
图片
一、设穴原理:法于阴阳,合于术数图片
升阳三针的取穴为坎、震(或巽)、离,分别对应脐八卦中的正北、正东(或东南)、正南,构成“阳气升发—疏泄—宣明”的完整路径。其设穴原理融汇多维中医理论,体现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。
1.五行生克:构建“水生木,木生火”的生阳链条
坎属水,主肾,为元阳之根;震/巽属木,主肝胆,为阳气升发之枢;离属火,主心,为阳气之极。三者依“水→木→火”五行相生顺序排列,形成“阳气由下而上、由内而外”的升发链条。针刺此三穴,即模拟自然界“冬至一阳生,春分阳气升,夏至阳气盛”的节律,激发人体阳气的自然生化过程,故称“升阳三针”。
2.脏腑经络:贯通三焦,调和心肝肾
坎位应肾,为“先天之本”,主藏精纳气,是阳气之根;震/巽位应肝胆,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为阳气升发之门户;离位应心,主神明与温煦,为“阳中之阳”。三针联动,实为调理“下焦—中焦—上焦”阳气运行轴线,使阳气自下而上,如春阳升腾,布达四肢百骸,恢复“清阳实四肢”的生理状态。
3.八卦象数:顺应天地运行节律
在脐八卦图中,坎为正北,属子时,为阴极阳生之刻;震为正东,属卯时,为日出之象,阳气初升;离为正南,属午时,为日中之极,阳气最盛。三者构成“北—东—南”的空间走向,暗合“一阳来复—阳气升发—阳气鼎盛”的自然规律。针刺此三位,实为“借天时以助人和”,顺应天道以升阳气。
4.性别差异:震与巽的灵活选用
临床中,男性多用“坎+震+离”,女性多用“坎+巽+离”。此因男子以气为本,肝主气机,震为雷,主动,重在疏泄;女子以血为本,胆主决断,巽为风,主入,偏于调和。此差异体现脐针“因人制宜”的个体化治疗思想。
5.全息对应:脐为“先天之本”,具信息放大效应
神阙为胎儿时期气血交汇之所,是人体最早形成的能量中心,具有高度敏感性与信息整合能力。脐周穴位可全息对应全身脏腑组织,因此刺激“坎+震/巽+离”三穴,可迅速传导至相应脏腑,产生整体调节效应。
图片
图片
二、临床应用:标本兼治,多症皆宜图片
升阳三针以“升发阳气”为核心,主治一切阳气不足、升发无力之证,临床应用范围广泛。
1.阳虚体质与亚健康状态
常见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面色㿠白、小便清长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脉弱。升阳三针可温补元阳,增强基础代谢,改善体质,预防感冒及慢性病发作,尤适合冬季或寒冷环境中症状加重者。
2.疼痛性疾病
阳虚则寒凝,寒凝则不通,不通则痛。如肩周炎、腰背冷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关节炎、偏头痛等,皆可因阳气不足、经络失温而发。结合脐诊发现离、坤等位压痛,配合升阳三针,可温经散寒、通络止痛。典型案例如左肩痛患者,针后即感热流上行,疼痛缓解。
3.神经系统与情志疾病
阳气不足,神失所养,易致失眠、抑郁、焦虑、神经衰弱等。升阳三针通过“坎离既济”(水火相济)调节心肾,安神定志。如“睡眠障碍”配“离+坎”,“抑郁症”女性配“震+巽”,皆体现其在情志病中的灵活应用。
4.慢性虚损与免疫功能低下
适用于术后体虚、慢性疲劳综合征、反复感冒、免疫力低下者。通过激发阳气,扶正祛邪,提升正气抗病能力。长期调理可改善精力、增强体力,恢复生理节律。
5.妇科与生殖系统疾病
女性阳虚常见月经不调、闭经、痛经、不孕、带下清稀等。升阳三针配合坤(脾)、艮(胃)等穴,可温补脾肾、调经助孕。如“不孕症”配“坤+坎+震”,“闭经”配“震+巽”,均体现其协同调理作用。
6.消化系统功能紊乱
阳虚则脾失健运,常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溏等。升阳三针通过振奋阳气,促进脾胃运化,尤其适用于“五更泄”、慢性肠炎等属脾肾阳虚者。
图片
三、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图片
进针顺序:严格遵循“坎→震/巽→离”顺序,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序,不可颠倒。
针刺深度:一般浅刺0.3–0.5寸,视患者体型与病情调整,避免深刺伤及腹腔脏器。
留针时间:常规20–30分钟,可配合呼吸导引、拍打督脉或艾灸以增强疗效。
治疗频率:每周2–3次,连续4–6周为一疗程,可视病情调整。
禁忌与慎用:孕妇慎用;实热证、高热、出血倾向者忌用;神阙局部感染、溃疡者避针。
图片
四、典型临床案例图片
案例一:慢性疲劳综合征(阳虚型)
患者,女,42岁,公务员。主诉:持续疲乏无力3年,伴畏寒肢冷、失眠多梦、月经量少色淡。舌淡胖有齿痕,脉沉细。脐诊见坎、离位凹陷,震位轻压痛。
辨证:脾肾阳虚,阳气不振,心神失养。
治疗方案:
取穴:升阳三针(坎+巽+离),女性侧重巽位以调肝胆气机。
操作:使用0.25×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,常规消毒后,按坎→巽→离顺序进针,浅刺0.3寸,得气为度。
留针:25分钟,期间嘱患者深呼吸,配合轻拍督脉。
疗程:每周2次,连续治疗4周。
疗效:治疗1周后,患者感四肢转温,精神稍振;2周后睡眠改善;4周后疲乏感明显减轻,月经量增多。随访3个月,症状未复发。
案例二:慢性肩周炎(寒凝型)
患者,男,58岁,退休工人。主诉:左肩疼痛、活动受限6个月,夜间加重,遇寒加剧。查体:左肩外展受限,局部皮温偏低。脐诊:坎位压痛明显,离、坤位亦有反应。
辨证:阳气不足,寒邪凝滞经络。
治疗方案:
取穴:升阳三针(坎+震+离),加局部阿是穴温针灸。
操作:脐部三针按顺序进针,浅刺得气后,连接低频电针仪(疏密波,2Hz),刺激20分钟。肩部阿是穴温针灸,每穴灸3壮。
疗程:每周3次,连续2周。
疗效:治疗3次后,肩部疼痛减轻,夜间可平卧;1周后活动度改善;2周后肩关节外展接近正常,局部皮温回升。患者自述“如寒冰融化,热气自脐向肩部流动”。
案例三:失眠伴抑郁倾向
患者,女,35岁,教师。主诉:入睡困难、易醒、多梦2年,伴情绪低落、易怒、月经不调。舌淡苔白,脉弦细。脐诊:离位高凸,坎位凹陷,巽位压痛。
辨证:心肾不交,肝郁阳虚。
治疗方案:
取穴:升阳三针(坎+巽+离),强化坎位以补肾阳,巽位疏肝解郁。
操作:脐部三针浅刺,留针30分钟,期间引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。每周2次,配合耳穴压豆(神门、心、肾)。
疗程:连续治疗6周。
疗效:2周后入睡时间缩短,梦减少;4周后情绪趋于平稳,月经周期恢复;6周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,抑郁评分下降。患者反馈:“针后如阳光照进身体,心情豁然开朗。”
图片
五、升阳三针总结图片
升阳三针以“坎+震/巽+离”三位为轴,融汇五行、脏腑、八卦、全息与天人相应理论,构建了一个高效、系统的阳气激发模型。其不仅可治阳虚之本,更可通过阳气推动气血运行,间接调理多种兼症,体现“一穴多治、整体调节”的脐针特色。在现代人普遍阳气耗损、生活节奏紊乱的背景下,升阳三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推广意义。
第五掌骨侧全息穴位群
2025-08-08
图片
董氏奇穴驷马穴详解
2025-08-09
图片
哮喘的针灸处方
2025-08-10
图片
帕金森病的头针治疗
2025-08-06
图片
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
2025-08-03
图片
鼻炎的针灸治疗处方
2025-08-02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配资账号,股票低息配资,汇巨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